9月7日,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文化·长安论坛”分论坛——“历史文化与人文交流”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隆重开幕。陕西省社科联主席、我校原校长赵世超,副校长游旭群,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葛承雍,兰州大学威尼斯432888cam院长郑炳林,英国牛津大学教授PhilipRobins以及英国艾克赛特大学教授CatherineOwen等海内外60余名学者与我校师生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威尼斯432888cam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威尼斯432888cam院长何志龙主持。

何志龙院长首先介绍与会嘉宾,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游旭群副校长致开幕辞,他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各位与会嘉宾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并为我校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指导。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在崇鋈楼前合影留念。

开幕式结束后,“历史文化和人文交流论坛”围绕“宏观丝路”“汉唐丝路”“区域丝路”“佛教石窟与丝路”以及“丝路文化”等专题进行了五场热烈、深入的学术研讨。

在“宏观丝路”专题,各位学者宏观地探讨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内涵与特点。郑炳林重点探讨“丝绸之路的开启”。他指出,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目前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都非常深入,但从文献入手仍需谨慎。他以敦煌文献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阐释。杜文玉介绍了朝贡贸易在丝路贸易中的作用及意义,强调朝贡贸易在整个中外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以前主要在长安进行,因此,长安作为丝路起点当之无愧。李松通过对不同时代雷神形态的比较,说明西域文化对中国壁画等艺术类型的影响。王双怀重点阐释了丝绸之路的经济功能,探讨了中国经济因素的西传和西域经济因子的东来这一组相互作用的过程,指出丝路不仅仅是官道,更是商道。杨蕤从输入品、输出品、中继贸易三个角度阐释了“回鹘时代”(10至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和特点。
在“汉唐丝路”专题,学者们重点探讨了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时代特征。葛承雍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西方文物对中国文物的影响,从考古学和文物学角度带给听众更多新颖认识。张全民以新疆阿斯塔纳唐墓群出土的唐俑为例,从一个侧面探讨了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过程。杨瑾通过对出土玉带的胡人伎乐纹形象的源流进行考察,说明胡人群体为唐代社会群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赵昆雨通过对北魏平城时代乐舞文物遗迹的分析,强调鲜卑文化对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意义。陈伟以固原九龙山出土物为中心介绍了汉唐时期丝路习见的金冠饰与下颌托的特征与文化内涵。
在“佛教石窟与丝路”专题,学者们侧重从佛教,尤其从佛教石窟的角度探讨丝路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拜根兴以新罗宾贡进士崔仁滚和他所著述的十三方关于新罗高僧的碑石为中心,介绍了中国式佛教对新罗九山佛教形成的影响,并强调“丝绸之路”的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和理解应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陈玮通过对曹怀直墓志中记载的墓主生平的研究,厘清了墓主曹怀直的家族族属和以粟特武人为核心的陇右军在安史之乱后对禁军的渗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汉唐时期以丝路为纽带的民族文化关系。张焯主张,在中西交通杂的研究中,应以丝绸之路为主脉,时段上可分为两汉、南北朝、唐代、宋元和清朝五阶段,而北魏时期以石窟为代表的“佛陀伟业”是促进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关键。张元林以敦煌壁画中“乘马日天”图像、“执风巾”风神形象和湿婆神形象为例,剖析了丝路文化融合中的“变”与“不变”现象,指出不同宗教可以相互交融,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图像在相互影响间“同化”或“被同化”。沙武田以敦煌画“商人遇盗图”为中心,通过对图像中商人和“怨贼”等形象的分析和解读,以“图像证史”的方式展现了丝路商业活动的复杂内涵。谢继胜介绍了藏西地区石窟的特点,主张把以藏西石窟壁画为代表的西藏艺术列入丝路艺术研究的范畴,强调拓展丝路研究对建构中华文明的意义。
“区域丝路”专题主要围绕丝路沿线的重点区域——新疆与中亚地区的展开研讨。侯世新以新疆出土文物图像资料为中心,通过对丝路先民有关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了新疆地区古代各种宗教相容并存的历史盛景。巫新华介绍了帕米尔早期拜火教墓葬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以拜火教葬俗展示了中亚古丝路文化鲜为人知的侧面。李宁民针对“丝路热”烘烤下丝路沿线地区的旅游开发热提出了系列思考。他认为,游客急剧增加、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以及缺乏对文化遗产科学有效的保护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希望从加强文化遗产宣传,主动适应新形势,建立监测调控机制和加强保护力度等角度入手,及早解决上述问题。韩文慧通过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研究指出坚持文明多彩、平等、包容是研究吐鲁番多元文明的主旨。郭海文介绍了丝路文化交融背景下她对大唐公主的衣食问题的研究,将女性学研究的方法引入丝路历史的研究。
在最后一场——“丝路文化”专题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围绕“丝路文化”的众多热点问题各抒己见。PhilipRobins的演讲从西方视角分析了了伊朗和土耳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战略影响,指出两国在积极多边主义的指导下采取广泛合作机制,利用软实力开展文化外交,向西方普世主义提出了挑战。罗宏才介绍了近代以来西方和中国先后对西部地区文物资源上图案类型进行的研究,并指出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曹岳森介绍了他对文化遗产视野下丝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的若干思考,认为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提高文化自信大有帮助。李继凯则以“创业视角”审视丝路文学,指出以当代作家柳青为代表的创业文学和当代丝路文学之间存在关联性,强调丝路文学正走在时代的前沿。郭景康教授通过实验分析和结合文献资料的方法,展示了他对于丝绸之路与景德镇青花料供给关系的研究。针对丝绸之路研究的现状和对与会学者发言的回顾,艾冲提出了他关于丝绸之路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设性意见,强调不同形态的研究资料,不同方式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的相互借鉴和综合,期望丝路研究由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9月9日上午,专题讨论结束后,论坛进举行简短了的闭幕式。仪式由威尼斯432888cam副院长李秉忠主持。我校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志龙和副主任沙武田首先颁发“威尼斯432888cam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聘书。随后,受聘专家在随后的座谈中位我校丝路历史文化心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沙武田副主任回顾了本次分论坛的筹备过程,对论坛的专题讨论进行了扼要总结,并汇报了我校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思路。最后,何志龙院长宣布论坛圆满闭幕。

论坛举办期间,葛承雍、郑炳林等学者还应邀前往省内各高校,参加“百位学者进课堂·学术惠民”活动,为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了10场高水平的丝路历史文化专题报告,受到有关单位的热烈欢迎。此外,与会学者还利用讨论间隙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特藏展览,在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古长安与丝路历史文化与人文交流的珍贵文物进行了一次宝贵的“亲密接触”。(撰稿:刘晓东、范磊;摄影:曹伟、张宁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