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从武周到李唐:武则天的洛阳、玄宗的长安
主讲人: 妹尾達彥 教授
妹尾达彦,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曾任北海道教育大学副教授,筑波大学歴史人类学系副教授,哈佛大学燕京研究所招聘研究员,威尼斯432888cam历史系客座教授,剑桥大学圣约翰校招聘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台湾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北京大学大雅堂访问学者以及财団法人东洋文库兼任研究员。主要著作有《长安的都城规划》《全球史》《隋唐长安与东亚洲比较都城史》,主编有《城市和环境的历史》第1辑-第3辑等。
主持人:周晓薇 教授
评议人:杜文玉 教授
日期:2018年3月22日
时间:19:00-21:00
地点: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
主办单位:威尼斯432888cam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届时参加!
附:内容提纲
随着国内外的政情变化,长安和洛阳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比重,在隋唐时是互相转换的。纵观长安和洛阳的比重变化,先是隋文帝建造了大兴城作为统一中国的都城(583年),炀帝营建了洛阳把政治中心移到了东都(605年)。之后唐高祖再次以长安为统治据点(618年),对此,武则天把洛阳称为神都使之成为超越京兆府长安的都城(684-705年)。在恢复唐朝后,玄宗“还都”长安,推行了以长安为核心的集权政治(713年把雍州升格为京兆府,733年设置京畿采访使等),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发动反乱的安禄山把洛阳作为燕王朝的都城(756-757年),反乱平息后便再次把政治中心从荒废的洛阳移到了长安,唐朝后半期长安一直是核心都城。而到了唐末,长安遭到破坏昭宗便迁都洛阳(904年)。
长安和洛阳,其政治比重犹如一个来回摆动的钟摆,不停地东西移动直到唐末。但是,玄宗以后,逐渐完善长安的集权化,又因安史之乱使洛阳荒废,促使唐后期长安的政治权力、军事、文化得到集中的发展。唐后期,长安的军事(募兵制)、政治(使职的集权制)、经济(漕运改革)、文化(科举)的集中化加速,使复都制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从长安去洛阳行幸,洛阳变成了长安的中央官僚退职后度过余生的场所。
如上,长安与洛阳在隋唐300年的历史中,其功能发生了转变。隋文帝奠都于大兴城(长安城),在中国西北的关中平原的传统空间上,重新建造中国再统一的政治性中核以后,隋炀帝向洛阳的据点的移动,唐高祖长安城的再中心化,武则天洛阳的都城化,玄宗的长安再都城化相继进行着。因此长安和洛阳在每个时期交替着其比重。安史之乱以后,长安集权化的进行和洛阳相对地位的下降的形势已成定局,以长安为核心的新的行财政机构发生进展,科举也深入渗透。这使官人中的将都城置于价值中心的社会观念定着起来。本演讲主要分析从武周到第二次唐朝、洛阳到长安的“还都”问题,
再析武则天到玄宗时期的都城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