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12日上午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隆重开坛后,下午3:00----5:30,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专家陈支平教授莅临西部大讲堂,为各地学员和师大师生做了题为《重提“文史不分家”》的专题讲座,主持人为陕西师大威尼斯432888cam王双怀教授。
陈支平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是当今史学界非常活跃的一位古代史专家。此次陈支平先生莅临西部大讲堂,却并未将视野局限于其熟悉的明清史,而是别出心裁的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有关史学方法论中由来已久且久经讨论的重要问题——文史分不分家问题的专题讲座。可以说,陈支平教授选择的这一课题既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陈支平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就对讲座的题目进行了解题,对文和史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的梳理,指出自中国近代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来,文史哲开始分家,越分越细,其优点及弊端皆日益展现。弊端有:1、形成“隔行如隔山”的学术畛域。2、造成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知识面的日益狭窄。
之后,陈支平教授在此基础上展开讲座,整场讲座具体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陈支平教授具体分析了中国历史学研究过程中政治气息浓重这一特点,指出近百年的历史学,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历史学”,强调历史史学为现实与道德服务。无论是从史料学的角度出发,还是自觉不自觉的受到阶级分析论的影响,历史学家习惯以血泪看待人间。中国历史历来注重“以古鉴今”,“以史为镜”。针对这一问题,陈教授以自身在学术研究中的某些困惑为例,如建国初期史学界对农民战争研究的热衷和相关研究所的建立,到之后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特别避讳和研究者寥寥。在这一部分,陈支平教授围绕“封建社会”这一历史名词概念,以这一名词的提出,表述及其内涵做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这一名词的提出和运用是大跃进时代的产物,在学术界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性,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存在着不同的学术争议,但由于政治历史和具体历史环境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良性学术争论却被政治化。而封建一词在使用过程中,也从一个纯粹的史学概念转化为被误读的贬义词。
第二部分:陈支平教授指出:“哲学家以玫瑰色解读世界,历史家以血泪看待人间,而文学家则像被劫持的灵魂,左右逢源亦左右摇摆。”在此,陈先生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和俄国的经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指出文学的意义不过是提炼典型人物,而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的贡献是把柳如是的有关材料做了整理、梳理而已。
第三部分,陈支平教授向与会学员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当今的社会里,人文学者们是否应当重提“文史不分家”?2、我们应当如何“文史不分家”?引发学子深思。
第四部分,陈支平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认真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有:1、介绍明清史研究的最新动态;2、封建社会可否称为农业社会;3、对华南学派的看法。针对第一个问题陈支平教授主要介绍了国家大清史的编撰过程,对第二个问题,陈先生简单回答道,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同西欧自给自足的封建制相比并不相同。对第三个问题,陈支平教授回答道,华南学派因为借鉴和吸收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在方法论有着很大的创新性。
最后主持人王双怀教授满怀激情用风趣的语言对陈支平教授的讲演作了精彩的总结和评价,并勉励与会学员积极提高自身的语言及文学修养,努力拓宽视野,增文博识。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陈支平教授以其亲切谦虚的形象,幽默活泼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实例和睿智严谨的风格为在场师生奉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可谓嬉笑怒骂间,授业论道。有幸于如此夏日得听大师教诲,实为学业之大幸。
(撰稿陈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