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威尼斯432888cam2012年学术年会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6-08-23点击量:

 

      2013年1月13日,威尼斯432888cam2012年学术年会在我校启夏苑二层多功能厅举行。参加本次年会的有:我校著名史学家和民族学家、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周伟洲先生,我校社科处处长马瑞映教授,以及威尼斯432888cam全体教职工及部分学生。会议开幕式由威尼斯432888cam副院长何志龙教授主持,院长贾二强教授致开幕词。
      报告会第一时段由贾二强、白建才教授主持。首场报告者为我校前校长、著名先秦史家赵世超先生,报告题目为《中国古代引礼入法的得与失》。赵先生首先阐述了中国古代引礼入法的过程,他从古代成文法起源于军法入手,揭示其长处在于相对公平、公开和确定不移,但其短处在于忽视了“亲亲”之一面,过于苛暴。经过秦二世而亡与汉初的政治实践,儒家逐渐认识到过度重法的缺点,更化求治,重新恢复礼制,引礼入法,汉以后称法律为礼律,标志着引礼入法的正式完成。在此基础上,赵先生总结了引礼入法的得与失,认为其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削减了苛法的严苛性;在立法与司法中矫正法家偏颇,在刑法理论上有一定建树;有利于恢复乡里人伦秩序。然而其弊有五:一是向“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回归,增加了司法中的人为因素;二是廷杖、比附、诛意,刑罚处分随便;三是准五服制罪,抑卑幼以奉尊长;四是八议、爵减、官当之制,使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五是法充当道德警察,干预日常生活。他认为引礼入法有得有失,而最终结果是失大于得,以至于以礼坏法,以人治代法治。最后,他指出,不应过分夸大引礼入法的作用和意义,建设法治社会,固然应吸取古代法学的优秀成果,但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学习西方的法制。报告结束后,贾二强教授做了引申发言,他认为,赵先生的报告给人以新颖的认识,引人思考,并指出赵先生的研究往往能着眼于当下,具有强烈的人文与现实关怀,历史学研究者应该学习赵先生的这种研究取向,史学研究应该多关照现实。
      其后,焦杰教授作了题为《中晚唐时期公主“难嫁”原因新探——以太和初年的公主集体入道说起》的专题报告。焦教授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传统观点认为,唐代公主入道多是出于对人身自由的追求,公主难嫁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主自身跋扈,不守妇道,或是因门第关系,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而研究者对公主形象的认识也颇多负面。焦教授通过自身的研究,认为这些看法站不住脚。对此,她分析了太和初年多位公主入道的史实,指出他们入道时年龄已经较大,选择入道其实多是出于无奈,而非对自由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公主难嫁的原因主要在于宫廷内乱,政局动荡,皇室无力顾及公主的婚嫁问题,公主缺乏正常的家庭关怀。焦老师的报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味,引起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贾二强、袁林、王晖、王双怀等多位老师就公主的生活状况、形象、其婚姻问题是否受重视等问题与焦老师展开热烈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李化成博士的报告以《鞭笞:1348——1349年西欧社会的大众恐慌》为题,对西欧中世纪“黑死病”流行期间兴盛一时的“鞭笞”运动进行了新的考察与解读。李老师对既往研究中关于教会之于鞭笞者的态度以及鞭笞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了质疑,他以历史叙说的方式入手,从有关的教会资料、修道院的记录以及鞭笞者的自身记录等相关史料出发,分析了教会对鞭笞者态度的前后变化,鞭笞者的主要行为,以及鞭笞行为的来源等问题,并从“大传统——小传统”等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报告结束后,贾二强、袁林、何志龙等诸位老师就鞭笞行为的思想来源、鞭笞行为是否有医学上的依据以及鞭笞运动的盛行状况,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关系等问题,与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报告会第二时段由张懋镕、马瑞映教授主持。郭妍利博士首先做了题为《李家崖文化初探》的专题报告。目前,学界对李家崖文化的分期与性质认识多有分歧,或以为其是与商文化处于敌对状态的方国依存,或认为是鬼方文化,或认为属朱开沟文化的石楼——绥德类型,郭老师并不赞同这些认识。她将李家崖文化分为三个时期,通过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李家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与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早期青铜遗器,有的青铜器物也显示出自身的文化特色,而出土陶器又与殷商文化有着显著区别。在此基础上,郭老师对李家崖文化与商周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商王朝正是通过中间据点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至西周时期,李家崖文化发展受到挤压而逐渐消亡。主题发言结束后,王帅老师就李家崖文化与殷商文化器物的异同问题,卢中阳博士就类型学在文化遗存与族类研究中的运用问题与郭老师进行了讨论。
      何志龙教授的报告题目为《20世纪以来的中东政治大变革》。他将20世纪以来中东发生了三次政治大变革,一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初至70年代初),二是反对君主制的共和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三是当代阿拉伯国家爆发的反对威权统治的民主运动(2010年底至今),并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段中东国家政治变革的历程。他认为,中东国家的政治变革是一个自身追求独立、民主化的过程,虽然有西方势力的参与或干预,但变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中东国家自身内部。通过对中东政治变革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当前中东局势的动荡实际上是阿拉伯国家的国内民众不满现实的威权政治,以暴力推翻威权统治,实现国家民主化的历程,他并不认为这全然是西方国家干涉中东各国内政的结果,相反,这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中东国家内部。随后,贾二强教授请何教授对当前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前景进行预测,何教授认为民主政治是世界潮流,巴沙尔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马瑞映教授则谈及中东政局动荡中的内部争权夺利问题,对此,何教授认为,任何革命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争夺权力的情况,但这种革命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是进步的。
第三时段报告由袁林、韩小忙教授主持。王晖教授首先作了题为《< 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简介》的报告,对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进行了介绍,分享了自身的申报经验。报告就课题的选题价值,既有研究成果与不足、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主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展示。王教授旨在突破既有的金文整理思路,将出土青铜器按地、市、区、县、镇进行归类划分,结合青铜器所在文化遗存的其它信息来开展综合研究,探讨西周王畿地区的政治、方国、社会结构等问题。王教授的立项报告策划精心,论证详实周密,为与会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讨论环节,贾二强、袁林、王双怀等老师就突出课题的研究层面、课题的创新与青铜器整理分类的方法诸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刘戈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和回鹘文文书的关系》,她结合自身研究回鹘文书的经验,对回鹘文书作了介绍。她指出,吐鲁番出土的汉文文书与回鹘文书是一种前后继承的关系,回鹘文书继承了汉文文书的格式、语言、内容等。如在语言上,回鹘人或通过音译,或通过意译的方式将汉文短语借用于回鹘文书。她还以具体事例说明了回鹘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认为不仅是中原汉语影响了回鹘用语,回鹘人的语言也影响着汉语语言,二者的影响是相互的,汉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深刻交融的。白建才、杜文玉、焦杰诸位老师分别就回鹘语与汉语的关系、回鹘人的分布、对汉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研究方法诸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文安博士则结合其在美国访学的经历,作了题为《美国文化的古典精神》的报告。张老师以丰富的图片,饶有兴致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彩画卷。他认为,美国文化的精神源自古希腊,并从政治、社会、教育、体育、建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平等、公平竞争精神、建筑风格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建筑等方方面面,古希腊文明是美国文明的重要源泉。对此,白建才教授认为他的观察是客观的,判断是准确的,并做了补充发言。
      第四时段报告由杜文玉、王玉华教授主持。郭海文老师首先作了题为《唐代比丘尼研究》的专题报告。郭老师首先回顾了学界的相关研究状况,指出目前对唐代比丘尼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鉴于此,她试图从墓志、唐人文集、唐诗等材料入手,对唐代比丘尼做全面系统的考察。郭老师对唐代比丘尼的身份、出家原因、社会关系、衣食住行状况、修行、教育与戒律、才能、理想追求、结局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涵盖了比丘尼的方方面面,范围不可谓不广,信息不可谓不丰富,为我们勾勒出了唐代比丘尼的各个面相。在讨论环节,针对郭老师的材料搜集问题,拜根兴等几位老师做出了补充,杜文玉教授就尼姑与宦官的关系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王双怀教授《明清“狼兵”新探》则对明清时期广西西部地区的“狼人”武装进行了探讨。传统观点多认为狼人是壮族的一支,王教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否认了这种观点,他认为狼人应系唐代“狼蛮”发展而来,并对“狼兵”的编制体系、武器装备、征战历程、屯戍农耕生活及其消失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狼兵”以“狼人”为主,出自土司,但并非土兵皆为“狼兵”,他们战斗力强,在镇压广西地区民族起义、抗倭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长期征战的消耗及其由兵而民的转变,“狼兵”逐渐被同化,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主题报告结束后,杜文玉、袁林教授分别就“狼人”与“狼蛮”的关系、“狼人”的族属,以及“狼兵”的消失过程等相关问题与王教授展开了进一步讨论。
      陈潇博士的报告《“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抗日战略的变化与确定》则以抗战前夕蒋介石对日战略的变化为考察对象。他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主要对日政策主要是忍耐与缓和避战,积蓄力量,等待外援,将注意力着眼于解决内乱,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下,镇压红色政权,并借此铲除军阀势力,统一军政。由于对战争形势估计错误,直至淞沪会战后才开始调整军事战略,最终在1938年武汉最高军事会议上基本确定了对日持久作战的基本战略。在此基础上,他对蒋介石的抗日战略进行了评价,认为其对国际大形势的把握基本准确,但对战争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安内与攘外关系未能理顺,只知兵而不知民,与中共“持久战”的认识差距甚远。在讨论环节,白建才、杜文玉教授与陈潇博士就日本对华侵略的战略布置问题进行了讨论,陈潇博士认为,从现有史料来看,当时日本政府并没有一套具体的侵华战略部署,侵华战争多由中下级军官发动,最终演变为全面侵华战争。
      报告会结束后,何志龙副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学术年会有四个特点:一是报告发言人准备充分,发言深刻;二是主持人时间把握准确,协调到位;三是与会师生积极互 ,讨论热烈;四是国际化程度高,11位发言人中有5位正值从英国和美国访学1年归来,何老师特别强调国际化的内涵应包括思想意识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六个方面。何老师最后强调国际化是历史学科研水平提升和学院向研究学院转型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国际化发展。(刘庆、卢中阳)